古都新韵,曲艺潮生!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又玩出了京味儿新花样
古都文脉与时代新声激荡交融,传统艺术与前沿科技火花四溅。“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”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东城文化馆风尚剧场举行。
这场由北京市文联主办、北京曲协承办的曲艺盛会,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曲艺艺术的深情回溯与倾力弘扬,更以大胆的创新姿态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拥抱,为北京的文艺舞台注入了蓬勃生机,让观众在掌声与喝彩中,见证了传统曲艺“老树开花”的惊艳绽放。
本届创演周以其鲜明的“创”字为魂,通过四大亮点,勾勒出曲艺艺术在新时代的多元面貌与无限可能。

曲种重焕生机:历史深处,新声回响
本次创演周尤为可贵之处在于,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曲种,让沉睡的艺术瑰宝得以重回大众视野。其中,被誉为相声前身的拆唱八角鼓,经过精心打磨,创排了全新曲目《大观园2077》。这不仅是对清道光年间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艺术基因的薪火相传,更以极具未来感的现代视角,重新解读了经典名著,为相声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,证明了古老艺术穿越时空的力量。
此外,由北京曲剧创始人魏喜奎创立、目前仅少数演员掌握的稀有曲种奉调大鼓,也带来了根据《南游记》改编的全新作品《哪吒·莲心劫》。当哪吒以虚拟形象惊喜现身舞台,与主持人李伟建妙语连珠时,观众无不为传统艺术与AI的跨界融合所惊叹。
去年凭借《茶馆》惊艳亮相的滑稽大鼓,今年则聚焦北京城市记忆,改编自崔岱远作品《永不落幕“龙须沟”》,在幽默风趣中串联起龙须沟的过去与未来,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北京的沧桑巨变。这些濒危曲种的“重生”与“新编”,不仅是抢救式的保护,更是创造性的转化。
创新突破界限:传统唱腔,潮流混搭
在坚守曲艺本体的基础上,本届创演周大胆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,让传统唱腔与流行元素碰撞出无限可能。梅花大鼓《千里江山少年行》便是一个范例。它巧妙地在传统梅花调中融入昆曲唱腔与灵动舞姿,以诗意的笔触与悠扬的曲调,再现了少年王希孟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时的艺术激情与气吞山河的壮志。作品兼具优美气韵与律动张力,让观众在沉醉于传统之美的同时,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。
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,多元素京东说唱《飘YOUNG“京”行曲》的横空出世,打破了“曲艺=老派”的固有认知。该作品以“京东”音乐为主体,巧妙融合了相声、小曲、快板与摇滚乐,用极富节奏感的说唱形式,生动演绎了北漂人的酸甜苦辣与奋斗拼搏。这种题材贴近生活、形式跨界混搭、语言年轻化的创新尝试,无疑是吸引年轻观众、实现曲艺“破圈”的有力尝试。它证明了曲艺并非固步自封的“老古董”,而是能够与时俱进、与青年共鸣的“弄潮儿”。
AI深度赋能:科技插翅,曲艺腾飞
今年创演周最引人瞩目的创新之一,便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,让曲艺与科技碰撞出前所未有的奇妙火花。舞台上,全息仓AI设备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裸眼3D主持场景,主持人李伟建、王丽云的虚拟影像仿佛随时能“破屏而出”,与观众近距离互动,营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。
不仅如此,人形机器人也走上舞台,不仅与现场观众趣味交流,更参与到部分节目的表演之中,用科技感十足的呈现方式,极大地拓展了曲艺的舞台表现力。
当虚拟哪吒与主持人妙趣横生地互动,当2077年的大观园在赛博空间中延展,观众们无不为传统艺术在智能时代所焕发出的崭新光彩而惊叹。科技的赋能,让古老的曲艺焕发了青春,也为未来的舞台艺术打开了无限想象空间。
人才梯队崛起: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
创演周的成功举办,离不开北京曲协对曲艺人才培养的精耕细作。近年来,一批批优秀的曲艺表演人才、伴奏人才、创作人才崭露头角,成为北京曲艺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在舞台技术与呈现方面,新生代人才也迅速成长。他们深入理解曲艺规律,用灯光、舞美、服装等现代元素为作品增色添彩,让曲艺的舞台呈现更具现代审美,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。晚会艺术指导张蕴华、种玉杰、王玉兰、崔琦等资深曲艺名家的耐心指导与细心传授,形成了北京曲艺老、中、青三代良好的传承梯队,为北京文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。
从老北京胡同的家长里短,到新发地这个首都的“菜篮子”、援外的白衣外交官等新时代故事;从改革开放的拼搏奋斗,到新时代的城市变迁;从濒危曲种的抢救性挖掘,到AI技术赋能的未来畅想……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,更展现了北京曲协“继承不守旧,创新不走样”的坚定信念。
传统唱腔与流行节奏的碰撞、古老曲种与现代舞蹈的结合,既满足了老观众对原汁原味的追求,又契合了新观众的多元审美,串联起北京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