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油车补脑智能化,能否燃起“第二春”丨汽势焦点
汽势Auto-First丨杨璐
近期上市的上汽大众途观L Pro掀热潮,大家记住的金句除了“一天一杯星巴克”,应该就是“80万以内最聪明的燃油车”了。
汽车变革,上半场看电动,下半场看智能。在汽车下半场的血雨腥风中,智能化不能只是电动车的专利,燃油车也要拿起这把武器。
据了解,在中东地区及其他海外市场,反倒是智能的燃油车更受本地人欢迎,而不是智能的电动车。因为在电动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,燃油车智能化是用户方便直接触达的。
智能化,对燃油车是锦上添花之作,对电动车则是安身立命之本。
马斯克曾说“特斯拉不是一家汽车公司、而是一家科技公司”,电动车企的基因里就有智能化,新能源车企依托智能化卖点达到溢价目标,无论在研发上、宣传上,智能化总是跟电动车一起出现。
这下,燃油车也来争抢智能化这块蛋糕。
传统巨头层层加筑
正如途观L Pro的出现,打破了燃油车不智能的刻板印象,为合资燃油车征战智能化打响头炮。大众汽车也在极力摆脱“软件转型不成功”的标签,在近两年对智能化的投入格外猛烈。
前有软件公司CARIAD在中国落地生根,后有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电子电气架构,短短几个月内,CARIAD中国分别与地平线成立了合资公司酷睿程、与中科创达成立了合资公司翼创雷行,一个负责智能驾驶、一个研究智能座舱。随之CARIAD中国又和vivo达成合作,专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互联创新。凡此种种,大众汽车在华快攻智能化之心已是人尽皆知。
近日,大众汽车的智能开发方向又有变动。据晚点报道,大众正在为2026年落地的产品开发新的架构和平台,名为CEA 架构+ CMP 平台,该架构与小鹏联合开发。
大众汽车在迪斯时代,曾想全面自研完成智能化转型,但随着市场波云诡谲的变化和大象转身的限制,大众汽车通过拥抱其他企业,试图弯道超车、快速跟上。
近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,梅赛德斯-奔驰中国研发和采购负责人欧立甫和雷军、余承东、李斌等人同台演讲智能化的投资和成果,显然奔驰对人工智能、车路协同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早有预判。
奔驰正在中国加速这三大领域的研发,研发人才超过2000人。奔驰的投入已体现在产品上,去年上新的奔驰长轴距E级是第一个使用高通8295芯片的传统燃油车,国内第一个使用8295芯片的车型还是极越01,该芯片是上一代智能座舱芯片统治者高通8155的进化版,在CPU和GPU算力上都是8155的2倍以上。
成为首个搭载8295芯片的豪华品牌,对奔驰具有宣言性质的意义。目前奔驰也已获得了北京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,并且是首批获牌企业。
新势力以为依靠智能化可以跟传统车企拉开差距的时候,身处汪洋的大船早已发现了灯塔并为此加速行驶做准备。
燃油车该奋起直追了
燃油车不智能的背后,原因有很多:技术上起步晚、商业上回报低。
汽车智能化浪潮让造车思维发生改变,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得以跨界造车。新势力依托智能产品、新奇功能占领新一代消费者心智,从而成为新规则的统治者,但是他们的代价就是巨额的投入和亏损的账单。
相对造车新势力,传统燃油车以盈利为首要目标,因此前期在智能化投入的人力、研发费用有限,没有支撑“烧钱”的开发动机,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自主研发和搭载上车。
如今不同的是,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,上了智能化的牌桌就等于拿到了赚钱的筹码,从发展趋势看:
第一、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逐渐提升,根据IDC数据,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由2021年的1370万辆增长至2025年的2490万辆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.1%,发展前景广阔。
第二、规模上来,成本下降,例如此次大疆为途观L Pro提供的智驾系统,成本大约只有7000元。大疆车载称成行平台的硬件成本可以低至万元以下,甚至来到5000元级别。 大疆认为,L2+级智驾方案成本占比下界是3%,上界是5%,而在某些新势力车企中,光智驾一项就占到整车成本的10%以上。
第三,使用习惯,倒逼企业转变。有人说,用过自动泊车就再也回不去自己倒车的日子了,正如智能机对功能机的取代。
趁着电动化的发展还未削弱燃油车的存在价值,燃油车在保障基础性能的同时提升智能化水平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,或将迎来“第二春”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